中国的翻译事业可追溯到两千年以前。早在东汉桓帝建和2年,就有个叫安世高的人翻译了《安般守意经》等30多部佛经。
唐代是中国翻译事业的繁荣时期,出现了中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。玄奘在唐太宗贞观2年出发去印度取经,17年后才回国。他带回佛经657部,主持了机构健全的译场,在19年间译出75部佛经,共1325卷。玄奘不但把佛经从梵文译成汉文,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,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。
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,他所提出的翻译标准“即需求真,又须喻俗”,意即“忠实、通顺”,直到今天仍然指导着实际翻译工作。
严复是中国清末著名的启蒙思想家,他从光绪24年至宣统3年这13年间潜心翻译,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。他译书往往加上许多按语,表达自己的见解。严复参照古代翻译佛经的经验,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,在《天演论》(1898年出版)卷首的《译例言》中提出了著名的“信、达、雅”翻译标准。作为翻译标准,“信、达、雅”的提法简明扼要,又有层次,主次突出;三者之中,信和达更为重要,而信与达二者之中,信尤为重要。
“信、达、雅”这一翻译标准对于我们今天的科技商务翻译仍然具有实际指导意义。
|